Description:道是独立的、并行不悖的、循环往复的、周遍一切的、永不衰竭的,非常像时间一样的一种存在。
人是“道”的眼睛——雪煮《道德经》之二十五
2016年9月10日下午三点,雪煮《道德经》继续在青岛文化论坛现场举行。这一章的主题是“道法自然”,对于这四个字,很多人都在引用,都在讲,但多是处在知识层面上的理解,而深层的讲解,需要真正的悟道、得道,生命中确实是与道合一。
讲座一开始,雪漠老师首先讲到了老子所在的时代背景。在中国古代有礼乐文化,政治上有着等级分明的制度,日常生活中,人们的交往也有一定的礼仪和规范,所以,中国历来被称为“礼仪之邦”。但在春秋战国时期,孔子时代就礼坏乐崩,“礼”和“乐”不再是教化人心的主要方式了。今天,我们这个时代,正如电影《百鸟朝凤》所反映的,礼乐文化在不可挽回地衰亡,但同时,也告诉了我们,这个时代其实更需要“礼”和“乐”。没有“礼”,人们对任何东西都会缺少一种敬畏,缺少一种信仰,就会随心所欲,没有章法。而没有“乐”,人的心灵就得不到爱的营养,得不到美的熏陶,就会枯竭、死亡,缺少做为人类本身所具有的一份诗意。所以,有人说,雪漠老师的小说、诗歌、散文、书画,包括“光明大手印”“心灵瑜伽”等系列文化作品,与时俱进地为当今时代注入了全新的礼乐“活水”,为现代人焦渴的灵魂带来了一种滋养。
一谈到“道”,很多人就觉得很玄妙,认为很虚无,似乎,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离着自己很远很远,不如眼前的钞票、房子等实在。认为,人一死百了,死了,什么都没有了,所以趁活着,拼命地抢呀,夺呀,总想挣下个金山,存下个银山,或者一味地即时行乐。而另一些人,知道人死之后啥都没有了,所以生前就陷入了一种虚无主义、悲观主义,陷入了一种消极和空虚,认为什么都没有意义,找不到活着的理由。这,都是两个极端。
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”在这里,老子告诉我们有一种东西是存在的,是相对永恒的,它混然而成,先天地之前就有。它无声无形,无所依托,循环不止,源源不断。这和雪漠老师最新出版的《空空之外》中所谈到的“空性”,有着某种相近性。世界上的万物,都是因缘和合而成,是“一合相”,而这个东西却是独立存在的,但我们又难以用眼睛看到,用身体触到,用耳朵听到。它不是具体的可见的实物,而是一种功能性存在。它是存在的,但又不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概念化的存在。所以,很难说清楚这种东西。释迦牟尼也说:“不可说,不可说,一说就错。”五千言的《道德经》,老子说来说去,说的都是这个东西,但也不是这个东西。这个东西不是“五千言”,是“五千言”背后的那个东西。什么东西?“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”
老子说,道,无处不在。那么,如何得道呢?首先,我们要修道。所以,《道德经》不仅仅是一部思想哲学著作,更是修道的“秘诀”,老子是告诉我们如何修道的。只是,因智慧所限,有的人能看出来,有的人看不出来。所以,雪漠老师每次讲解《道德经》的时候,都要将老子的这一修道“秘诀”给点出来,只要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,就能悟道,就能得道,就能与道、与自然、与真理合一。它不在别处,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。我们本身就是“道”的载体,只是我们不能认知罢了。
道,遥不可及吗?不是的。“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”雪漠老师解释说,虽然它漫无边际,广阔无边,但最终回归本原。“域中有四大”,道大,天大、地大、人大,而其中,人是其“大”之一,在一定意义上,老子肯定了“人”这个本体的存在,为后世的哲学、思想、人文、文学等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“母本”,如“天人合一”“人本主义”等观点都源于《道德经》的这一章。所以,人要学习地,地要学习天,天要学习道,道法自然。这里的“自然”,雪漠老师认为,无为、无执状态下的一种智慧呈现,叫自然。
那么,什么是道?最后,雪漠老师说:道依托于时间来体现它的本体性。我们所有的存在都是时间,时间一流失,这个存在就消失。所以,道是独立的、并行不悖的、循环往复的、周遍一切的、永不衰竭的,非常像时间一样的一种存在。人是“道”的眼睛。你所感受到的世界,以及你感悟到的世界,以及你对“道”的无数的理解,都依托你这个个体而产生。这个个体消失的时候,道也消失。因此,世界因我们个体性的选择而出现不同的精彩。
这一章,雪漠老师讲得比较深,也许好多人听来会觉得有点难,但是,不要紧,我们总不能老是在一个高度上跳高,是吧?到了一定时候,我们要给自己增加难度,来挑战我们的心智,这样的话,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,才能不断地长大。就如老子说的“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”,世界大着呢,人没有理由自高自大,但是,人是可以成长的。成长?还是堕落?由你自己来选择。(古之草)
【回放】雪煮《道德经》微吼直播间
http://e.vhall.com/1410848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