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scription:10月20日上午九点,作家雪漠受邀做客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,为学院师生解读了老子的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五章“大巧若拙”。
《道德经》的经世致用——作家雪漠做客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解读老子
2017年10月20日上午九点,作家雪漠受邀做客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,为学院师生解读了老子的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五章“大巧若拙”。讲座活动由副院长李荣祥先生主持。
自去年2月以来,雪煮《道德经》已进行了一年多,期间,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了《老子的心事》,是整个雪煮《道德经》的首卷,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。
正如雪漠老师在《老子的心事》的序言中所说:“讲《道德经》的人至少上数以千计,虽然都讲得很好,各有所长,但大多把《道德经》作为学问进行注解和讲解,我不想这么讲,我想讲的是传统智慧如何用,也就是如何解决心灵问题,如何改善生命质量,如何改造命运。”有人说,《道德经》是老子的境界呈现。那么,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?也基于这样的思考,所以,雪漠老师只想“为世界留下另一种解读”。
如很多读者解读雪漠作品一样,都需要一种灵魂的投入和生命的真诚。深度的解读,需要灵魂同样达到一定的高度,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。雪漠老师在讲座中说:“真正的解读是触摸到老子那颗滚烫的心,把这个隐言汲取之后,在世间中应用。它是一种妙用的东西。”
任何经典的意义,就在于与时俱进地经世致用。同样道理,文化也是这样,做人也是这样,都要与时俱进,在“变”与“不变”之中学会选择,既要守住不变的本体,还要随着时代之“风”开花、结果,展现最美的自己。所以,雪漠老师说:“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心的变化,对经典的解读是要变的,要与时俱进,否则会与时代脱节,许多文化就是这样消失的。”
我们不管读《道德经》,还是《老子的心事》,还是其他的经典,阅读的同时,都要思考几个问题:老子为什么讲《道德经》?他想达到什么目的?《道德经》背后是什么东西?它有什么样的文化支撑?到了今天,我们为什么学《道德经》?对我们有什么用?它如何指导我们的行为?学它有很么意义和价值? 这是雪漠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,提供给我们的一些思路,我们可以触类旁通,在工作、生活中学会选择,学会判断,真正地能够将智慧妙用起来。
“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”这里的“大成”“大盈”“大直”“大巧”“大辩”,雪漠老师认为这是一个人的内证功德,是内在人格的东西,是最本质的道的体现,但“若缺”“若冲”“若屈”“若拙”“若讷”则是外在的表现,似乎与内在的东西有点相悖,实则不然,这是顺世的一种大智慧,而不是小聪明、小心机。二者之间的度,是需要好好把握的,不能偏颇任何一方,要圆融,走中道。从中,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心事妙不可言,他说出来了,但又似乎没说。所以,很多人觉得《道德经》很玄,里面充满了这样的悖论,充满了这样的对立统一,只有细细地去琢磨,去梳理,去体悟,才能得到“天机”。
讲座中,雪漠老师借用很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,典型的历史事件、历史故事诠释了什么是“缺”。他认为,有时候“缺”是一种保护,是一种智慧。当一个人太完美的时候,就会成为众矢之的,会被灭掉的。最高明的人,会让自己有点不完美,会让自己有点小毛病,其实这是一种处世智慧。如曾国藩为自己的书房题名为:“求阙斋”,其用意就是如此。雪漠老师说:“允许我们的人生不完美,有点缺,这样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。”“生活中要有一种残缺之美。有时候,缺憾是一种大美。”
做人的时候,既要像太阳一样天下为公,又要如大地一般藏污纳垢。同时,雪漠老师告诉我们,做人要虚怀若谷,包容一切,不要张扬卖弄,不要做“浅碟子”,要做大海,因为只有大海才能托起航空母舰。“大直若屈”,更是如此,要明白其中的辩证关系。雪漠老师说:“智者不干预世界,而是影响世界。”真正的智者在顺应条件的基础上,会造势,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势能,继而影响世界,改变世界。
在讲到“大巧若拙”的时候,雪漠老师说:“成大事者都显得很笨拙,都是苦出来,熬出来的。我们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文化。国家的繁荣强盛是苦出来的,是干出来的,不是吹出来的。”
为了更形象地解释“拙”,雪漠老师还特意为大家讲解了清代养生家石成金的《守拙歌》。那么,什么是“拙”?雪漠老师一语击中:“拙就是做最好的自己,不去干预他人。”现在的社会,人际关系错综复杂,很多人往往疲于应对,圆滑不好,聪明也不好,这种情况下,又该如何真正做到“拙”呢?雪漠老师说:“我只有一种关系,那就是我只对他好。他对我如何,我不管。”这就是一种“拙”,既简单又大巧。
讲座进行两小时之后,雪漠老师又回答了现场听众的一些问题。最后,在全场师生的掌声中,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,本次讲座圆满结束。(古之草)
【回放】雪煮《道德经》系列讲座(扫码观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