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iter Xue Mo
Writer Xue Mo >> 《光明大手印》连载 >> 《光明大手印:实修顿入》 >> Body

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

2015-01-25 16:39 From: www.xuemo.com Author: Ruxue Media Browse: 44706274 Times

 

观察诸因缘,无我无常空。

此有故彼有,此灭故彼灭。

千年之前,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在拜佛陀为师之前,听到有个沙门说到《阿含经》里的一个偈语:“诸法因缘起,诸法因缘灭。我师大沙门,常作如是说。”便马上证得了法眼净。

法眼净是什么呢?它是一种境界。经典中说过,所谓的法眼,便是以毫无个人立场的眼光观察世间一切,如明镜般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如实映照在自己的心中,清楚其中的原因与必将导致的结果,也清楚众生的解脱之缘分别是什么,并能分别对其作出相应教授,使之能够依法而获得解脱。可见,所谓“法眼净”,指的是一种洞察世情的智慧境界。《三藏法数》中说:“法眼者,菩萨为度众生,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,能知能行,谓因行是法,得证是道,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,令修令证也。”《瑜伽》八十三卷云:“言法眼者:谓如实现证唯有法慧。”

当时,舍利弗听到这一偈语的时候就问这个沙门,你讲的这些道理是哪里来的?因为,在以前的婆罗门教义里,没有这种说法。当时,古代印度盛行“邪因缘”与“无因缘”两种法执:前者认为梵天创造了世间一切;后者认为世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,无须借助因缘,也无须借助造物主。《阿含经》中的偈语则传达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讯息:它认为,世上的一切法、一切事物、一切现象,都是由因缘聚合而生的。因缘聚,法就生了;因缘散,法就灭了。舍利弗一听到这种全新的说法,便明白它才是真正的真理。所以,当这个沙门告诉他,那是我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授时,他就跟着这个沙门,找到了释迦牟尼佛,并拜他为师。不久,他便证得了阿罗汉果。

促使舍利弗走向觉悟的,正是“缘起性空”的真理。

有一句歌词里说道“有缘千里来相会,无缘对面手难牵”,它形容的仅仅是一种“有情人终成眷属”所必需的缘分,但也恰好道出了世界的真相。什么真相呢?世间一切事物,无论是看起来理所当然的,还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,其实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,没有因缘的聚合,就没有现象的诞生,因缘一旦解体,现象也会随之消失。这正是整个世界运作的规律。真正明白了“因缘”二字,也就明白了什么是无常。

那么,因缘是什么意思?我们举个例子,若是我们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当成“因”,那么,六根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则是“缘”。当“因”碰到对应的“缘”之时,它们就会共同作用产生一种“识”,即我们内心对外缘的解读,这些解读决定了我们以怎样的态度与方式去面对和应对外部世界;这种态度与方式对他人来说,又是一种外缘,这种“外缘”会与他们的“内因”结合,于是他们的心中也会产生一种“识”,这种识又将影响他们的选择与态度……

举个例子,早上起床,看到窗外灿烂的阳光时,有的人会觉得“那么美的阳光,把我心里的阴霾都驱走了”,有的人则会认为“外面那么晒,肯定很热,这样的日子还要出门办事,真烦人”。这样一来,前者的一天或许就是快乐的,他甚至会用自己的快乐来感染别人,比如,他会对每一个人微笑,轻松而愉悦地处理许多事情,忽略一些平时会影响自己心情的东西;但后者的一天或许就是烦躁而焦虑的,他只想快点把事情办完,然后回到空调房里静静待着,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,期间,无论谁跟他说话,他都会视为一种打扰,听到小鸟的叫声,他也会觉得嘈杂。不过,这种快乐与烦躁仍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。一旦前者遇到什么让他感到非常头痛、难以解决的事情,或者哪个他非常讨厌的人又来纠缠他,那么他的心情可能就会变差;一旦后者遇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,或者完成了自己必须完成的东西、达成了某个心愿的时候,他的心情或许就会马上变好。

明白了这一点,你也就明白了,无须过于在意世界上的一切,无论是别人的看法,眼下的情绪,还是暂时的成功与失败、杰出或平凡,都是一种因缘聚合的东西,导致它们产生的因缘一旦解体,它们就会变成其他的东西,杰出的也许会堕落,平凡的或许会伟大,成功的也许会失败,但失败的可能又会成功。没必要为了眼前的逆境而辗转反侧,也不能因为眼前的顺境而沾沾自喜。因缘的流转,意味着生命中有太多可能,而我们所应该去做和能够做到的,仅仅是清醒和珍惜。而且,你也会明白,为什么同一个经历会让一些人觉悟,却又会让另一些人变得更加迷惑、堕落。因为,因缘的“因”与“缘”中,以内因更为重要,内因决定了你如何解读外缘,因此也决定了你对待世界与人生的态度。

正如我前面举过的那个例子中所说,大家住的楼房,表面看来是实有的,但实质上它是由各种因缘聚合而生的,因此它的“有”是一种“假有”,一种虚幻无常的“有”。砖头、水泥、钢筋、人力、工程师的设计等等,各种因缘聚合,然后建起了这幢楼房。那么,楼房建好之后是不是就变成实有的了?是不是就永恒不变了呢?不是。几十年之后,这栋楼房会变得残旧不堪,如果有人要在这个地方修新的建筑,那么这幢楼房就会被拆除,那么以前所聚合的那些因缘就该解散了。因缘解体之后,楼房的存在就会变成一种记忆。人们忘记了它,它便失去了存在的证据;记得它的一代人死后,它也会失去存在的证据。所以,楼房是无“我”的,是没有自性的,它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。为什么说无我?因为“我”,指的是永恒不变的本体。

所以,缘起性空指的是,这些因缘聚合之物虽然在某个短暂时间内确实存在,但是它们经常在变化,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“我”。因缘的本来面目是无我、无常,一切归于空性,因此在观察所有的因缘聚合之物时,便会发现它们“无我无常空”。

那么,“此有故彼有,此灭故彼灭”又是什么意思呢?因为这些事物的存在,因缘聚合又有了新的东西。比如,我在书里说这些东西,你刚好又买了这本书,而且正在阅读、理解、接受这本书里所讲内容的时候,这个说法的过程也就存在;当你看完了这本书的时候这个讲法的因缘就解散了,这个过程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。

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,一切因缘聚而有,一切因缘散而空。许多东西,表面看来有,但实质上是无常、无我的。因缘一散,一切就消散了。所以,我们才说:“送君千里,终有一别”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”。

【随注54】关于因缘,《俗语佛源》称:佛教以“正因缘”遍破古代印度盛行的邪因缘、无因缘两种法执。正因缘说一切法由内因外缘而生,邪因缘说一切法从时、方、梵天等而生。无因缘说一切法自然而生。既然一切法从因缘而生,生必有灭,故无常;生灭相异,故非一;非一则不自在,不能为主,故必无我;正报既非是我,则依报亦必非我所。以此由浅入深,最后导归:“万法是真如(宇宙万有的终极实在),由不变故;真如万法,由随缘故。”因与缘的含义:《摩诃止观》卷五下云:“招果为因,缘名缘由。”《止观辅行传弘决》卷一之三云:“亲生为因,疏助为缘。”

《三藏法数》中说:“谓六根为因,六尘为缘也。如眼根对于色尘时,识即随生;余根亦然,是名因缘。”《佛学次第统编》中说:“就因之义分之,说有因缘。因缘者,于一物之生,赋予强力曰因,旁添弱力曰缘。例如种子因也,雨露农夫等缘也。虽辨因果,应识因缘。若但知因,则惑于缘,因果之义缺矣。”“一切有为,即是生灭。然能见生者,方能知灭。是故欲知生灭,尤应知生。一切生相,生所生时,不离因缘和合。何法说为因缘?即六因四缘,说为因缘。因者能生,缘者助生,一切有为之生法,不出此六因四缘也。”

《唯识名词白话新解》中说:“为因与缘的并称,唯识宗所立四缘之一。因,为引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;缘,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。依此,因缘又有内因外缘、亲因疏缘之称。广义而言,因即意谓因与缘,包含内因与外缘。一切万有,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,称为因缘生、缘生、缘起。因此,由因缘生灭的一切法,称为因缘生灭法;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的结果,称为因缘和合。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,无有自性,此即‘缘起性空’之理。若以烦恼为因,以业为缘,能招感迷界之果;以智为因,以定为缘,则能招感悟界之果。因缘,又名亲因缘,是一切法生起的主要条件,事实上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中,能生起现行果法的种子。”《成唯识论》卷七曰:“因缘,谓有为法亲自辨果,此体有二:一、种子,二、现行。”

 

Related articles

雪漠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