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ue Mo Culture
Xue Mo Culture >> 雪漠禅坛 >> 雪漠禅坛 >> Body

青花与驼铃:“一带一路”文化记忆——雪漠做客南昌席殊书屋

2017-10-22 07:20 From: www.xuemo.cn/en Author: Xue Mo Culture Browse: 32985535 Times
Description:10月21日,雪漠做客南昌席殊书屋与江子畅谈“青花与驼铃”,共同追溯“一带一路”上的文化记忆。

 

 

 

 

青花与驼铃:“一带一路”文化记忆——雪漠做客南昌席殊书屋

 

 

 

 

20171021日晚七点半,雪漠老师携新作《匈奴的子孙》做客南昌席殊书屋,与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子畅谈“青花与驼铃”,围绕着文化、命运、历史、文学、诗意等话题,共同追溯“一带一路”上的文化记忆。本次活动由青年学者云从龙先生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、《匈奴的子孙》责任编辑陈彦瑾女士共同主持。

作为江西赣南客家人,陈彦瑾女士谈到自己回到故乡的心情,家乡人的热情让她倍感亲切而感动。她说,在席殊书屋略带怀旧的氛围里,涌动着一种浓烈而矜持,饥渴而纯净的味道,这可能就是驼铃与青花、西部与江右相遇的味道吧!”

 

 

 

 

201111月第八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联欢晚会上,江子老师首次与雪漠老师相遇。雪漠老师上台放歌的那一幕,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,随后他读了雪漠老师的很多作品。江子老师说:“了解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他的书。”“一个好作家,他首先是一个好读者。” 对于阅读,江子老师自称为“终生的读者”,他曾说过:“毫不隐瞒自己是一个手不释卷的人——无论在火车上,生病住院时,我都会带着一本本书。阅读让我有了一颗自由的心,并且让我成为了一个人格独立的个体。”

在活动现场,江子老师向读者介绍了自己阅读雪漠作品后的一些感悟和启示。他认为雪漠老师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者,读书多,走的路多,而且对处于边塞的西部文化、甘肃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文化的自信,这些都是值得他学习的地方。

谈到《匈奴的子孙》时,江子老师以边塞诗歌为例,说明了匈奴文化那强悍的一面,他说:“如果没有边塞诗歌,我们中国的诗歌可能会相对失血。因为有了西部诗歌,有了边塞诗歌之后,我们的诗歌才有那么硬朗的一面,才变得丰富,这也是因为匈奴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。”

 

 

 

 

陈彦瑾女士说:“青花与驼铃,这两种文化已深深印入我们民族的灵魂深处,它是我们文化记忆当中最绚丽的一道色彩和最动听的音符。今天我们来谈青花与驼铃,其实就是在谈我们的文化自信。这既是西部土地的一种自信,也是江右大地的一种自信,它们代表了西部文化与赣文化的相遇,为它们的相遇,让漫漫黄沙丝绸之路增添了许多诗意。”

 

 

 

 

首次来到江西的雪漠老师,一直沉浸在井冈山的故事所带来的那种疼痛中。他说:“很多故事都让我疼痛。如果一个作家能感受到一种疼痛的时候,他就能写出一种东西来。很多疼痛不是一般人所能感受到的。在某种特定环境中,人性被伤害之后的那种疼痛,其实就是艺术所赋予他的。”所以,雪漠老师常说:“我总是在别人的病里疼痛着自己。”

关于驼铃,在雪漠老师的长篇小说《野狐岭》中有很多的描写。在长路跋涉的旅途中,陪伴骆驼客的只有驼铃。从驼铃咣当咣当的响声中,骆驼客们能听出他们未来命运的吉凶。雪漠老师说:“骆驼最大的特点是不着急,一步一步地走向目的地。” 他认为,丝绸之路其实也是瓷器之路。万物有灵。不仅是骆驼、驼铃,瓷器也是有灵性的,它们同样会发出另一种命运之声。雪漠老师说:“一些人命运的转机,源于一次小小的念头。念头会导致行为,行为可能会导致命运。”

 

 

 

 

陈彦瑾女士现场朗读了一段《野狐岭》中描写驼铃的段落:

驼铃咣当咣当响着,听不出是吉是凶。以前,听这驼铃,我也能卜出吉凶。若是听到那声响有“发财!发财!”的韵味,此行定然会大发,不发也由不了你;要是你听出那声响里有“倒灶!倒灶!”啥的,那一趟就难说了,不定遇匪,或遇兵,或是商情大坏,总之是说不清,说不清遇个啥事儿,你非倒霉不可。但这次的驼铃,我真的听不出吉凶,既不“发财”,又没“倒灶”,而像一团的迷雾。

谈到与读者的相遇时,雪漠老师说:“相遇很重要。相遇是生命之间的彼此进入。你进入我的世界,我进入你的世界。这个时候,我们在彼此的世界中出现了相遇,这种相遇有时候是一生的相遇。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。这种相遇会让我们的人生出现另外一种色彩。青花与驼铃的相遇也是这样的。”

 

 

 

 

对景德镇青花瓷的研究和挚爱,江子老师深有感悟,他曾在散文《青花远行》中写到:“在人类历史上,从景德镇出发的青花永恒绽放。它们透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让人品味不尽的温润、静谧。在他人的国土上,那瓷壁上的青花,仿佛是带着神秘使命的使者,带着虚幻的让人迷乱的香气,向着人们传递着古老东方难以言传的文明气息。”在他看来,青花瓷器也是有灵性的,是有灵魂的,同样的,它们也有着各自的命运和归宿。那么,青花与驼铃的相遇会出现怎样的诗意呢?江子老师说:“它们会有一场对话。这种对话是无比精彩的。”

 

 

 

 

对于这次青花与驼铃两大意向的对话,致力于历史研究的云从龙先生也深有感触:在如今全球化时代里,讲究快捷的时代里,从农耕时代、手工时代走来的青花和驼铃,又将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呢?他发出的这一话题,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,让我们不得不沉下心来严肃地去研究文化,思考命运,寻找出路。

陈彦瑾女士认为,文化记忆藏在我们生命深处,即便是全球化时代,也并不会消失,我们需要的,只是把心贴近土地,用当下的脚步去唤醒历史的记忆,就像《匈奴的子孙》 那样,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,上篇是“历史的记忆”,下篇是“当下的脚步”。她说:“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?就是从我们的历史记忆中,从我们的文化传统中,从我们的当下感受中来。当我们谈文化自信,可能更关注的是人本身的自信,文化自信也是一种生命状态。”

 

 

 

在雪漠老师的印象中,匈奴充满了人性和野性。关于人性和野性,他这样解释到:人性就是匈奴之间的关系更注重人本身,没有社会所赋予的东西,生命本身的东西高于社会加在他们身上的一些标签。而匈奴的野性,其实指的是更接近于大自然,接近于原始的那种大力。他以生命本身作为他的目的,而不是作为社会性的。所以,雪漠老师认为,现代的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享受生命了,更多地活在社会的挤压中,更多地活在对比中,所以热恼、焦虑,不快乐。他说:“享受生命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。匈奴文化中更多的是享受生命本身。”

 

 

 

在现场的互动交流中,有读者提问如何消除古代和现代、边缘与主流的文化隔阂时,雪漠老师说:“所有的文化有好的一面,也有不好的一面。文化本身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。它在于一种解读。沟通、认可、包容之后,文化自然没有隔阂。消除隔阂的方法只有一种:放空自己的心,去接纳整个世界,做为自己灵魂的营养。”他又说:“我们要有一颗太阳一样的心,给所有的相遇一份阳光,不要管它是鲜花还是毒草,因为那是太阳的本分,本分就是放光、照亮。”

正如雪漠老师在活动最后为现场读者清唱的那首西部民歌《只要有心,我忘不了你》一样,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,总能发现世界的美;只要我们是个有心人,总能感受到来自亘古的爱。这种爱,是人类文明中难以抹去的一种记忆。也正如雪漠老师为席殊书屋所题的“大善铸心”一样,青花也罢,驼铃也罢,终究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失,留不下任何的痕迹,能留下的也就是这两种意向所承载的那种大善文化,而文化能一脉相承,文化能改变人心,文化能改变命运,文化能相对流传下去,实现一种永恒。这,也许就是今晚青花与驼铃相遇之后,给予我们的最大的收获吧!(古之草)

 

 

 

【回放】雪漠与江子关于“青花与驼铃”的对谈(扫二维码观看)

 

Related articles

雪漠推荐